首页 > 新闻资讯>体验式学习的收获

体验式学习的收获

发布时间:2024-12-17 20:11:01 来源:澳门大阳城集团 阅读量:

  2024年的端午小长假,广东以“扒龙舟”“吃围宴”为代表的节日氛围非常✅浓厚,并掀起了一场新闻大战。南方周末在纸端推出“写真”专题✅图片㊣版,并在客户端上刊发动态文图、评论多篇。《女子龙舟队:煮好饭,去划船㊣》《龙年过端午:赓续这源源不绝的华夏血脉、精神与价值观》《端午话楚辞:离骚的“骚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》等报道传播广、反响好,在众多同㊣质化报道中显示㊣出独特视角和深度。

  “五一”和清㊣明㊣㊣假㊣期,南方周末也在纸端推出“写真”版,分别刊发一名㊣上海建筑工作者兼摄影爱好者的稿件及图片、该报记者在广州银河园拍摄的场景,同样㊣在节日报道中不走寻常路,不拼数量、不抢速度,以“南周风格”提升影㊣响力。

  南方周末创刊40周年,成为机构媒体中独特的“这一个”、全国发行量最大㊣的新闻✅周报。南周App是全国媒体中唯一一家采取软性㊣付费墙的新闻客户端。

  端午、“五一”、清明的报道体现了南方周末✅㊣既应节又保持新闻品质的㊣两全效果,是南方周末节日报道特色的缩影。南方周末每年元旦的“新年献词”也可归入节日报道。南方周末的春节报道则具备完整的新闻形态,是该报乃至机构媒体节日报道的标杆,不但解✅决了“稿荒”让节日✅✅内容“淡季不淡”,还由“例牌”形成“品牌”,难点逆袭㊣成㊣为亮点,培育了影响力的新增长点。

  严格意义上的节日报道,除了“规定动作”之外,专指体现节日㊣属性的原创报道,包括专题策划和动态新闻。节日报道大有空间可为,对媒体的内容创意、传播途径、人力调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  同时,节日报道特别是重大节✅日报道也是新闻报道的难点。一方面,媒体采编人员㊣休假减员,发稿数量减少,减版(包括新媒体发稿频次)甚至休刊。一些媒体处于“填版”的“看摊”状态,内容乏善可陈。另一方面,节日报㊣道对提升媒体影响力、展示中国社会状况又具有特殊意义。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,是讲好中国故㊣事的重要载体,媒体需要加强创新,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标识,提升国际传播✅效能。

  2024年“史上最长㊣春节”和疫情后的社会情绪使公众有更高的精神需求。南方周末的“记者过年”策划已延续多年,不同于其他媒体“喜庆过大年”“春节活动大全”的程序性报道,“记者过年”主题定为“微观中国”,不做宏大叙事和㊣表层展现,而是通过小切口的人物事件挖掘公共价值,折射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状况。

  报道从2月13日持续到3月1日(正月初四到正月二十一),共18天,刊出稿件36篇(包括南方人物周刊稿件6篇),刊出平台为南周App及报纸。以题材论,分别为:记者描述自己家庭状㊣况、记者观察地方社会状况、记者眼中的亲人特写、记者个人生活状况展示及其他。就公共价值论,分别对应“温馨亲情”“社会现实”“人物命运”“新潮生活”。代表作㊣㊣分✅别为:《和奶奶拍了13张合影,每一张她都在笑》《距我㊣1500多公里,父母如何安排晚年?》《父亲做的饭》《二婚的朋友催我赶紧结婚》《托梦与谶纬,关于地下六合彩风潮的回忆》《井下矿工月入两万,在相亲市场上被“嫌弃”》《寻找一个㊣失联九年的高中同学》等。稿件均获得较高阅读量,如《二婚的朋友催我赶紧结婚》冲上微博全国热搜第6位,阅读量㊣达3738万。

  在节日特别是✅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㊣期间,受众的阅读期待并不会减弱,但人力的现实状况使很多媒体不得✅不采取“保守疗法”,无法投入像平时一样的精力。南方周末敏锐地认识到春节报道的意义,由返乡记者采写,不额外增加人力成本,取得了不亚于日常报道的效果。

  “记者过年”的“微观中国”主题,切合南㊣㊣方周末“在这里,读懂中国”的办报㊣宗旨。稿件呈现是南方周末惯有的“中国式特稿”:选题上,偏重选择个性化✅的人物,以人物故事反映社会背景;题材㊣处理上,彰显记录理念与历史意识;行文上,借鉴文学的写作方式,善于运用细节描绘场景、表现人物,塑造立体化的人物形㊣象;创作理念上,尊重生命,强调个体的尊严自由。归纳为“追求文字的美,呈现复杂的真”。

  第一人称讲述使话语更㊣鲜活、情感更✅真挚、细节㊣更丰✅富、人物更立㊣体,实现“深读”和“悦读”的有机统㊣一。系列报道再次印证,深入生活是采访写作㊣的基础,“走转改”是挖掘“活鱼”的不二法门。端午报道,记者深入广州市荔湾区大兴奔驰协力女子龙舟队采访,《女子龙舟队:煮好饭,去划船》这样的生动场景和好标㊣题水到㊣渠成。

  春节是万家团圆㊣的日子,家庭✅和亲情是主旋律,这类✅题材在“记者过年”中最多,能与受众㊣形成强烈共情。清明报道中,记者到广州银河墓园实地探访,拍摄到一组细腻的人物表情,以另一种方式传达慎终追远的亲情。

  温馨的家✅庭氛围。《和奶奶拍了13张合影,每一张她都在笑》讲述独居在绍兴农村的80多岁的奶奶终于盼到了全家团圆,十几口人欢聚一堂,奶奶亲自㊣下厨,并招呼拍合影。温馨之余,记者视野拓展到老人群体:“等到过完年,人和车又像潮✅水一样退去,村庄又恢复了平日里空空荡荡的状态。”“如何让老人,尤其是农村老人过上有品质的老年生活,在失去自理能力后仍有兜底性保障,似乎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。”《春节的合影》以不同年代的合影为线岁的姑奶在这个春节从广州回到福建老家,留下一张43人㊣的家庭大合影,“团圆”是高龄的她不辞辛㊣劳的动力,也是中国人的朴素念想。《父亲✅做的饭》的主角是退休的父亲,曾经的高级检察官,现在的家庭大厨、和谐家庭的经营者。

  多元的家庭关系。就大多数家庭来说,和谐友㊣㊣爱是主流,但“家家有本✅难念㊣的经”,十全十美的家庭是凤㊣毛麟角。春节期间亲人们扎堆,即便远距离不㊣能见面,也会产生更强的亲近感,积累的问㊣题也因此而✅显现。《距我1500多公里,父母㊣如何安排晚年?》聚焦养老问题——父亲在老家出了车祸,母亲忍住㊣不告诉身在外地的子女,让记者不禁思索“我能在挂虑与自由的天平上,加上一个完美的砝码吗”。《当“过年吵架”上了热搜,妈妈今✅年却没有骂我》坦言不同代㊣际的人之间、亲属之间,虽然都有孝敬长辈的心意,但观念差异导致争吵不断。《一家人热火朝天聊着,实际上不知道对方名字》则是时下✅亲情渐趋疏远的写照。

  艰辛的出行旅程。如今的交通已足够便捷,但仍然存在特殊状况下的不便。为了团圆,回乡的人们不惧艰✅辛,仍然前行。《从1800公里到3300公里的十年回乡之路》的作者老家在内蒙古乌兰浩特,2024年春节他低估了春运的热度,高铁加飞机中转,经停5个城市才回✅到家。他进而回忆✅起10年前从山西侯马开车1800公里回乌兰浩特,再往前小时候坐绿皮火车。为什么必✅须✅回去过年?“不是家乡的吸引,实际上是父母。奶奶起到了一个最核心、最重要的凝聚作用。”在《出海南机票✅上万一㊣张,父亲劝我别回家》的作者看来,团圆事大,所以✅㊣做好了出海✅南攻略,避开高价机票,毅然回家。春节㊣✅热新闻,个体经历给予了生动注脚。

  南方周末记者以深度报道见长,春节返乡观察的视角不囿于过✅年✅的“小家”,而是投向过年衍生的家史以及广阔的社会,记者以职业身份发现春节的多样性。“五一”报道以“在云端”的建筑✅工人为主角,同样展现节日中的人物百态,意义不限于赞美劳动,更折射出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体验式新闻报道。

  择偶观折射婚恋心态。春节是相亲及催婚的高峰期,社会价值观由此体现。《二婚的朋友催我赶紧结婚》的作者为女性,以调侃的口吻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,认可“有人陪伴,有瓦遮头”,父母也㊣从催得紧变✅为主张“结婚需谨慎”。皖北某县城每年春节都举办相㊣亲大会,南方周末一名记者按照编辑部安排,将此㊣作为长期跟踪题材,连续第㊣二年返乡到场。2023年她写相亲大会的热闹:“现场提问很实际:房子、车子、彩礼。”2024年写出㊣《县城相✅亲沙龙:男生自㊣我介绍完,女生离场一大半》,更显得“魔幻”。她还发现县城相亲市场有一群“新生代”离异人士,趋向年轻化,离异的女性✅比男性更挑剔,因为她们经济独立有个性。《井下矿工月入两万,在相亲市场上被“嫌弃”》,是记者在山西朔州同村✅亲戚的经历,道出㊣了危险行业人员择偶的无奈。

 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㊣动向。春节㊣烘托出城市的时代潮、农村产业的转移、乡村振兴的前景。《留㊣京观影,误入“共享经济培养皿”》讲的是记者在北京观看春节档电影,发现一处长期存在却被忽视许久的装置——厕所的小便池也被开发成共享经济硬件:“让健康随处可测”,简单三步、快捷准确,只需㊣留尿㊣采样,扫码支付            体验式学习的收获,便可查看报告。而《农村老家的漂亮新房,没有人烟》《一所只有4个年级的村小,和她的20名学生》则是农村“停滞”现状的反映。    

  传统民俗的坚守和衰落。《拜年飨,让祖先先“吃”》记㊣录了浙江湖州一✅带的春节祭✅祖仪式,外婆极为重视拜年飨,“对外婆来说,拜年飨的特殊性在于全家㊣人能吃顿团圆饭”。一只✅火龙果转㊣送了几㊣手,“一个没有物质消耗的循环,让外婆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”。《作画的糖人》中,国家级非遗产品成都糖画为孩子们带来了甜蜜和过节的欢乐。相比之下,《一台没有观众的纸影戏》则展现了潮汕地区特色戏的式微。

  平凡人命运的真性情展现。返乡记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长辈,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,长辈的人生印记更显珍贵。《祖父离世后,我又重新认识了他》还原了一名老党员、老干部的一生。记者明白了㊣祖父的告✅㊣诫“当记者不要挡人财路”,意指不要阻㊣挡市场化的潮流,这是祖父在市场经济刚启动时,因大胆创新遭受冤屈后的肺腑之言。《妈妈终于取出戴了十六年的节育环》《妈妈的九份工作》是女性个人和职业的时㊣代投射。《寻找一个失联九年㊣的高中同学》则揭示出学生间的“高校歧视链”,以至于让要好的同学间有了心理障碍,怠于联系。

  “记者过年”之所以能引起良好反响,除了题材的新颖,与写作手法也密不可分。南方周末“中国式特稿”以“追求文字的美,呈现复杂的真”为目标。文本风格是借㊣鉴文学的写作方式,采用跳跃式的叙事结构,善于运用细节描绘场景、表现人物。“记者过年”延续这㊣一风格,又有所✅创新发展,可称为“自我体验式特稿”,拓宽了新闻写作的边界。元旦新年献✅词,更是形成了南周风格评论的“中国式特稿”。

  第一人称的主观体验。传统的新闻写作不提倡记者直白地出现在稿件中,而是作为“隐身”的叙述者。“记者过年”打破了这一窠臼。春节期间的㊣集中策划,因规模效应和采访方式,足以让受众接受事实并共情代入。它运用调查报道的手法,但目的不是揭示真相,而是由现象产生主观体验。其中的情感共鸣借鉴了文学作品的手法,体现在语言✅鲜活、对话生动。《二婚的朋友催我赶紧结婚》以几句对白开头,谐趣加悬念,激发阅读兴趣:“我跟之前那位,早就离婚了……”“你看我都二婚了,你也抓紧啊。”“结婚这㊣㊣么㊣好,你就多结几次呗。”

  身㊣临其境的细㊣节描写。作为新闻稿件,讲好故事的一大利器是细节。“记者过年”因身临其境的细节描写具㊣有强烈的感染力。皖北县城相亲沙龙,五男三女凑了两桌打牌,“一时间,八人仿佛都松弛了下来,脸上挂着笑,打牌间隙仍不忘此行目的,穿插着向外释放个人加分项”。《姐㊣姐诗歌》讲述㊣一名热爱文学㊣的女青年开书店,自掏腰包办诗歌征文赛,“除夕夜,张甜开着一辆二手车回河南,路上走了✅八天。其中一天在湖北,她一个人去看了电影《热辣滚烫》”。

  引入非虚构写作的手法。新闻报道描述的事实环境、过程、人物的语言行为等细✅节必须真实。“记者过年”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前㊣提下,以非虚构写作㊣的手法展现记者和他人的心理活动,穿插记者的议论。比如《农村老家的漂亮新房,没有人烟》结尾:“离开老家那天,我一直㊣往车窗外看,想那些有生机的房子——屋顶晾晒着衣✅服、被单,门口有几盆长势茂盛的植物,大门虚掩着,似乎主人很快就会回来做饭。”《妈妈的九份工作》结尾:“我的✅思绪飘远,在某个平行宇宙,说不定她真的成为了一名装修设计师。只是那里大概率不会有一个人,像这样记㊣录她的故事。”

  节㊣假日与工作日相比,硬新闻相对较少,公众处于休闲放松的状态,但这绝不意味着主流媒体也可以休闲放松。要结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心理,做好节㊣日报道。“记者过年”的成功,是坚持“在这里,读懂中国”长期主㊣㊣义的结果。正如报纸版“回家”专题的按语所言:“在春节这一杂糅了亲情和习俗的特殊节日里,我们用新闻的视角书写个人,也是在微观中国;我们审㊣视当下,也看到㊣过往与将来。”总体基调为春节助兴添彩,又为狂欢注入㊣一分冷静,理性、建设性地作出提醒。

  (邹㊣高翔: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舆情研究部副主任、高级编辑;何海宁:南方周㊣末编委;谭畅:南方周末资深编辑)

  本文刊于《全媒体探索》2024年9月号,原标✅题为《节日报道:以文本创新展现“南周风格”》,参考文献略。

上一篇:我的培训反思行动报告
下一篇:篮球拓展课课程计划